每日咖啡公司兼并星巴克
1987 年,鮑德溫和鮑克決定賣掉星巴克在西雅圖的整個運營,包括西雅圖所有的星巴克店和烘培廠,以及星巴克的商標。舒爾茨立刻意識到,他必須買下星巴克。他說服了董事會同意讓他購買星巴克,舒爾茨和財務經理計算了一下每日咖啡吧(Il Giornale)和星巴克合并所需要的資金數額,包括每日咖啡公司投資者能夠追加的投資額以及當地銀行能夠提供的額度。
1987 年8月,舒爾茨完成了對星巴克的收購手續。每日咖啡吧和星巴克合并后,舒爾茨為新公司命名為“星巴克企業”(Starbucks Corporation);羧A德-舒爾茨, 在35歲時終于成為星巴克企業的和CEO 。
公司兼并后的一個星期的周一早上,舒爾茨來到星巴克烘培廠和全體員工見面。他把員工召集在會議室,說:“我的理想是和夠一群有共同愿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我今天之所以在這里是因為我愛這個公司,我熱愛這家公司它所代表的東西……我知道你們關心這一點。我不會讓你們失望。我許諾我不會把任何人拋在后邊……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家全國的公司—我們所有人將來都會為它的價值和行為準則而驕傲的公司。五年后, 我要你們回憶起今天時,能夠驕傲地說‘我一開始就在那兒,我參與了把這個公司建成一個偉大企業的過程’ 為了實現這一點,公司將尊敬員工并激勵員工,與那些對公司有長期價值貢獻的員工分享公司成功的果實將是公司成功的根本。這不僅僅是一個漂亮的、迷惑大眾的商業宣傳。”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舒爾茨開始一系列新的人事調整。他任命戴維-奧利森負責采購和烘培咖啡,勞倫斯-馬爾茲被任命為行政副總裁,負責掌管運營、財務和人力資源,他具有20 年從商經歷,并擔任過一家盈利的上市飲料公司的CEO長達8年。為了顯示出兩家公司的合并,以及兩家企業文化的融合,新公司的徽標被重新設計,新的徽標融合了老星巴克和每日咖啡徽標的特點。新的星巴克店被重新裝修為意大利風格,并配備了用于制作濃縮意大利咖啡的咖啡機,老星巴克原有的傳統褐色被換成了每日咖啡的綠色。所有星巴克店在店內咖啡豆零售區域和咖啡飲品銷售區域之間建立了一個十字形通道,便于顧客通行。
加速擴張
1987 年10月27 日,芝加哥一家星巴克店開業。六個月內,另外三家店相繼開業,然而市場的反應明顯低于管理層的預期。芝加哥人似乎并不喜歡舒爾茨大力推崇的深度烘培咖啡。此外,地點的選擇也被證明有問題。例如,在市中心開設的一家店,開設在繁華大街上,而不是在商業樓里面,人們不愿意僅僅為了一杯咖啡而冒著凜冽的寒風走出大樓。店內的顧客數量很少,再加上芝加哥的房租、雇員工資都遠遠高于西雅圖,幾家店的運營成本都非常高,處于虧損狀態。兩年內,星巴克在芝加哥竟然虧損了數十萬美元。
虧損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90年。這一年,星巴克聘請了專業經理人霍華德-畢哈負責統籌各零售店的業務。畢哈聘用了更有經驗的門店經理,同時調高了產品的售價,以應對芝加哥偏高的房租和人工。同時,星巴克的深度烘培咖啡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期,終于也被人們接受,芝加哥人開始習慣了較重口味的咖啡,一大批對咖啡挑剔的顧客開始迷上了“卡布其諾”和“拿鐵”。顧客光臨次數逐漸開始增加。很多顧客甚至開始埋怨店面太少,要走太遠的路才能買到星巴克的咖啡。星巴克咖啡館已經成為在芝加哥市容和文化的一道風景線。1991年, 芝加哥的店開始進入盈利狀態。
俄勒岡的波特蘭是舒爾茨計劃中的二步擴張市場,波特蘭的顧客很快就接受了星巴克的產品。緊接著,管理層決定把加利福尼亞州作為下一個主要的開發市場。這是因為加利福尼亞居民一向以友好,熱愛新型的、高品質的食物而著稱。洛杉磯被選擇作為加利福尼亞州的一站, 主要因為它對于全國消費文化的領導的影響力。洛杉磯消費者對星巴克打開了歡迎的大門,在洛杉磯一家店開業以前,《洛杉磯時報》就把星巴克稱為全美國好的咖啡。當星巴克在芝加哥和洛杉磯的擴張目標比舒爾茨原先預期的更加容易實現的時候,他信心大增,決定超越原定的擴展計劃,加速布點。當時,星巴克共有11 家店面,舒爾茨決定在1988年完成開設15 家新店的計劃,1989 年完成20家新店, 1990 年完成30家新店,1991年開設32家新店,1992年開設53家新店。星巴克在1988年到1992年五年內,一共新建了161家新店,遠遠超過了1987年所設立的125家新店的目標。